一.背景
因为我发现尽管大家都讲用户画像,但表述出来的东西都不一样。
我自己就去查了一下,发现业界也没有统一的定义,搞数据分析的把给用户贴标签的成果叫做用户画像,产品把真实用户的虚拟代表做为用户画像。
很混乱,这次小课堂的目的不是定标准,知道它们叫什么是小事,区分两种表述,知道它们是什么样的才是最重要的。
用户角色
当我们讨论产品、需求、场景、用户体验的时候,究竟在围绕谁在讨论?不能是无根之木吧。用户角色应运而生,将焦点定位在一个抽象出来的人上面,避免浪费很多口水。
用户角色是用户属性的集合,不是具体谁,放一张某某的照片也是为了达到共情。它应该能准确描述出产品用户,一般会设置三到四个用户角色,也是通常意义上的目标用户群体。
例如:小丽;她是一位25岁的白领,211大学毕业,现在从事于互联网行业的设计工作,居住在北京。单身,平时喜爱摇滚乐,喜爱日本料理。收入中等。
这段话就是一段简要的用户角色描述,它不需要指代特定的谁。
在产品早期和发展期,会较多地借助用户画像,帮助产品人员理解用户的需求,想象用户使用的场景,产品设计从为所有人做产品变成为三四个人做产品,间接的降低复杂度。
用户角色是真实用户的虚拟代表,是建立在一系列真实数据之上的目标用户模型。通过用户调研去了解用户,根据他们的目标、行为和观点的差异,将他们区分为不同的类型,然后每种类型中抽取出典型特征,赋予名字、照片、一些人口统计学要素、场景等描述,就形成了一个人物原型
简而言之,用户角色为了让团队成员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能够抛开个人喜好,将焦点关注在目标用户的动机和行为上进行产品设计。 因为,产品经理为具体的人物做产品设计要远远优于为脑中虚构的东西做设计,也更来得容易。
用户画像
用户画像更多被运营和数据分析师使用,它是各类描述用户数据的变量集合。
个性化推荐、广告系统、活动营销、内容推荐、兴趣偏好都是基于用户画像的应用。
当我们想要选择某部分用户群体做精细化运营时,会用用户画像筛选出特定的群体。用户画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随着产品逐渐成熟,会根据不同的业务场景设计不同的标签,用户角色是精炼和概括,而用户画像需要齐全。
举例来说,如果你经常购买一些玩偶玩具,那么电商网站即可根据玩具购买的情况替你打上标签“有孩子”,甚至还可以判断出你孩子大概的年龄,贴上“有5-10岁的孩子”这样更为具体的标签,而这些所有给你贴的标签统在一次,就成了你的用户画像,因此,也可以说用户画像就是判断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
简而言之,用户画像是根据用户社会属性、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等信息而抽象出的一个标签化的用户模型。构建用户画像的核心工作即是给用户贴“标签”,而标签是通过对用户信息分析而来的高度精炼的特征标识。
用户画像的作用:
1.精准营销,分析产品潜在用户,针对特定群体利用短信邮件等方式进行营销;
2.用户统计,比如中国大学购买书籍人数 TOP10,全国分城市奶爸指数;
3.数据挖掘,构建智能推荐系统,利用关联规则计算,喜欢红酒的人通常喜欢什么运动品牌,利用聚类算法分析,喜欢红酒的人年龄段分布情况;
4.进行效果评估,完善产品运营,提升服务质量,其实这也就相当于市场调研、用户调研,迅速下定位服务群体,提供高水平的服务;
5.对服务或产品进行私人定制,即个性化的服务某类群体甚至每一位用户
6.业务经营分析以及竞争分析,影响企业发展战略
一派是产品和用研,一派是数据和研发。
原因是对用户画像歧义的翻译。
一种叫做Persona,也叫做用户角色,是描绘抽象一个自然人的属性。
一种叫做Profile,是和数据挖掘、大数据息息相关的应用。通过数据建立描绘用户的标签。
名称是小问题,实质才是大问题,
区分叫什么是小事情,知道它们是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当下次有人讲用户画像的你能很快知道他表述的是那种就行。